颈动脉斑块,是指颈动脉血管壁上出现的由脂质、胆固醇、细胞碎片等物质异常沉积而形成的硬化斑块。这就好比水管内壁长时间积累的污垢,使得原本光滑的血管壁变得粗糙不平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大,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,影响血液的正常流通,进而减少对脑部的供血量。
颈动脉斑块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不容小觑。相关研究数据显示,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,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相当高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体血管逐渐老化,再加上长期暴露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和危险因素之下,使得颈动脉斑块在老年群体中愈发常见。可以说,颈动脉斑块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潜在“杀手”之一,这也使得对其治疗与调理的研究变得刻不容缓。
▏颈动脉斑块的成因
一、不可抗拒的年龄因素
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,人体各个部件逐渐老化,血管也不例外。血管壁中的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含量逐渐减少,使得血管弹性降低,变得僵硬且脆弱。这种变化使得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也受到影响,其自我修复和防御能力下降。同时,年龄增长还会导致人体代谢速度减缓,脂质代谢能力降低,血液中多余的脂质更易在血管壁沉积。就如同老化的水管更容易积聚污垢一样,老化的血管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提供了“温床”,大大增加了斑块出现的风险。据统计,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,颈动脉斑块的出现率就开始逐渐升高,而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,颈动脉斑块更是普遍存在,这充分显示了年龄因素在颈动脉斑块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。
二、不良生活习惯
1.吸烟
吸烟是一种对健康危害极大的不良习惯,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。烟草中含有尼古丁、一氧化碳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。当人们吸烟时,这些有害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循环,首先会对血管内皮细胞发起“攻击”。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、痉挛,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缺氧,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,使其变得不再光滑。一氧化碳则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,形成碳氧血红蛋白,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,进一步加重血管内皮细胞的缺氧状态。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一些炎症介质,引发炎症反应,使得血液中的单核细胞、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到受损部位。这些细胞会吞噬血管壁上沉积的脂质,逐渐形成泡沫细胞,进而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,加速颈动脉斑块的形成。研究表明,长期吸烟的人患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比不吸烟的人高出数倍。
2.不健康饮食
在现代生活中,高油、高盐、高糖的食物充斥着我们的餐桌,它们虽然满足了我们的味蕾,但却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,也是促使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帮凶。高油食物,如油炸食品、动物内脏、各类油脂等,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。过量摄入这些食物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、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水平升高。LDL-C容易在血管壁沉积,引发炎症反应,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,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。
三、基础疾病
1.高血压
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,它就像一个“无声的杀手”,悄悄地损害着我们的血管健康,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。血压长期升高,会使血管壁承受着过高的压力,就如同水管长时间承受过大的水压一样。这种持续的高压冲击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,使得血管内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,原本光滑的血管内膜变得凹凸不平。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,吸引血液中的脂质,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进入血管壁内膜下。LDL-C在血管内膜下逐渐氧化修饰,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ox-LDL),它会进一步刺激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黏附到血管内皮,并迁移进入内膜下,吞噬ox-LDL,形成泡沫细胞。随着泡沫细胞的不断增多和聚集,逐渐形成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——脂质条纹。同时,高血压还会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纤维组织的增生,使得血管壁增厚、变硬,进一步加速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展。据统计,高血压患者患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比血压正常者高出数倍,而且血压控制得越差,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可能性就越大,病情也往往更严重。
2.高血脂
血脂是血液中脂质的总称,包括胆固醇、甘油三酯、磷脂等。当血液中脂质含量异常升高,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水平升高时,就会引发高血脂症,这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。LDL-C是一种运载胆固醇进入外周组织细胞的脂蛋白颗粒,当血液中LDL-C水平过高时,它容易通过受损的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壁内膜下。在血管内膜下,LDL-C会被氧化修饰成ox-LDL,ox-LDL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,它会刺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、吞噬ox-LDL,逐渐转化为泡沫细胞。泡沫细胞不断堆积,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——脂质条纹。随着病情的发展,脂质条纹中的泡沫细胞会逐渐坏死、崩解,释放出大量的脂质和细胞碎片,这些物质会吸引更多的炎症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成分,促使纤维组织增生,逐渐形成纤维斑块。纤维斑块进一步发展,会导致血管腔狭窄,影响血液的正常流通。此外,高血脂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,血流速度减慢,使得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在血管壁上,形成血栓,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。
3.糖尿病
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,它对血管的损害是全身性的,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。在糖尿病患者体内,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直接损伤。高血糖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内的代谢紊乱,产生过多的活性氧簇,导致细胞氧化应激增加,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,使其通透性增加。这使得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进入血管壁,沉积在血管内膜下,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。同时,糖尿病还会引起脂质代谢紊乱,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,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。这种血脂异常进一步加重了血管壁的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,加速了颈动脉斑块的形成。
▏如何发现颈动脉斑块
头晕、头痛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。这是因为颈动脉狭窄导致脑部供血不足,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,从而引发头晕的感觉,就像机器缺少了燃料,运转变得不顺畅。头痛的性质可能多种多样,有的是隐隐作痛,有的则是搏动性疼痛,通常在早晨起床后或长时间站立、活动后加重。
短暂性视力模糊也可能是颈动脉斑块的信号。当颈动脉出现问题,眼部的血液供应也会受到影响。眼睛作为人体对血液供应十分敏感的器官,一旦供血不足,就会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,仿佛眼前蒙了一层雾。这种视力模糊通常是短暂性的,可能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后自行恢复,但如果频繁出现,就需要高度警惕了。
肢体麻木、无力同样不容忽视。大脑通过神经控制着肢体的运动和感觉,当颈动脉斑块导致脑部供血不足,影响到大脑对肢体的神经支配时,就会出现肢体麻木、无力的症状。比如,老年人可能会突然感觉一侧手臂或腿部使不上劲,拿东西不稳,甚至走路时会不自觉地向一侧倾斜。这些症状可能是短暂性的,也可能会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。
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IA)则是更为严重的信号,它被认为是中风的先兆。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一侧肢体的无力、麻木、言语不清、口角歪斜等症状,这些症状通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自行缓解,但如果不及时治疗,很可能会在短期内发展为脑梗死,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▏生活调理指南
一、饮食调整
饮食调整在颈动脉斑块的调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,遵循“三多一少”的饮食原则,有助于控制血脂水平,减少斑块形成和发展的风险。
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是饮食调整的重要一环。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和膳食纤维,这些营养物质对血管健康有着诸多益处。维生素C、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,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,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,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。膳食纤维则可以促进肠道蠕动,减少胆固醇的吸收,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。建议老年人每天摄入500克蔬菜和250克水果,尽量选择颜色丰富、种类多样的蔬菜水果,以保证营养均衡。例如,菠菜富含维生素K、叶酸和铁元素,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弹性和正常凝血功能;蓝莓则富含花青素,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,能够减轻血管炎症反应。
粗粮也是老年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相较于精细米面,粗粮如全谷物、燕麦、豆类等富含更多的膳食纤维、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。其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,避免血糖快速升高,减少胰岛素抵抗,从而降低血脂异常的风险。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,对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。老年人应适当增加粗粮在主食中的比例,如将一部分大米换成糙米、燕麦片,或者用豆类熬粥等,既能增加饱腹感,又有利于健康。
深海鱼是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良好来源,对心血管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。沙丁鱼、三文鱼、金枪鱼等深海鱼类及其鱼油中富含二十碳五烯酸(EPA)和二十二碳六烯酸(DHA),这些不饱和脂肪酸被称为“血管清道夫”。它们能够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,抑制血小板的聚集,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;还可以调节血脂代谢,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-C)的含量,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,将血管壁上的胆固醇运回肝脏进行代谢,从而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。建议老年人每周食用2-3次深海鱼,最好采用清蒸的烹饪方式,以保留鱼肉中的营养成分,避免因油炸等烹饪方式增加油脂摄入。
二、合理运动
生命在于运动,对于患有颈动脉斑块的老年人来说,合理运动更是改善血管功能、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。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提高心肺功能,增强血管弹性,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,还能帮助减轻体重,改善心理状态,对颈动脉斑块的调理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积极作用。
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、适合大多数老年人的运动方式。它对身体的负担较小,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。散步时,全身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,能够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心肺功能。每天坚持散步30-60分钟,速度适中,以微微出汗、稍感疲劳但休息后能很快恢复为宜。可以选择在公园、河边等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步,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,还能放松心情。在散步前,要做好热身活动,如简单的伸展运动,活动一下手腕、脚踝和膝关节,避免运动损伤;散步时,穿着舒适的运动鞋,保持正确的姿势,挺胸抬头,步伐平稳。
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的健身运动,以其缓慢、柔和、连贯的动作特点,深受老年人喜爱,也非常适合患有颈动脉斑块的老年人练习。太极拳强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,通过缓慢的动作和深长的呼吸,可以调节身心,缓解压力,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,从而降低血压,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。练习太极拳时,身体各部位都得到了锻炼,尤其是下肢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得到了有效提升,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,减少跌倒的风险。每周进行3-5次,每次30-60分钟的太极拳练习,能够有效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,促进新陈代谢,对颈动脉斑块的调理和身体整体健康都有很大帮助。在练习太极拳时,要注意动作规范,循序渐进,不要急于求成,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。
三、情绪管理
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情绪管理,保持心态平和。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,丰富生活内容,如书法、绘画、养花、下棋等。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修身养性,还能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,帮助老年人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。此外,与家人、朋友多交流沟通,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,也有助于排解负面情绪,保持心情舒畅。当遇到烦心事时,不要独自承受,可以找信任的人倾诉,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建议。同时,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冥想、深呼吸等放松训练方法,调整身心状态,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,让自己的情绪保持在一个稳定、健康的水平,为血管健康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。
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会有更加精准的药物能够更彻底地消除斑块,或者有更先进的无创检测技术能够更早地发现斑块的形成。同时,我们也希望社会能够加强对老年人血管健康的关注和科普宣传,提高老年人对颈动脉斑块的认识和预防意识,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拥有健康的血管,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。
图片源自网络
作者 | 寒梅执业药剂师,就职于知名国家三甲医院三十余年,拥有丰富医护经验。曾多次代表院方外出交流学习,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方面专家,拥有国家级营养师资质,科普爱好者。
初审 | 陈嘉琦、李书豪
复审 | 魏星华
终审 | 韩永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