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几何时,健康码成为通行证,线上挂号解就医之困,智能支付重塑消费习惯……数字化洪流早已裹挟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从购物出行到教育医疗,数字技术不仅重新定义了“便利”,更悄然成为现代生存的基础能力。面对这不可逆的浪潮,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已不仅关乎个体适应力,更是社会进步与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。
掌握数字生存的必备技能
数字素养并非单一能力,而是多层次素养的集合体:
操作之基:熟练使用智能设备、常用软件与网络服务是数字时代的“基础识字课”。从滑动屏幕到安装应用,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是连接数字世界的桥梁。
信息之辨 海量信息充斥网络,辨别真伪、评估质量、溯源求证成为关键能力。面对“震惊体”标题或健康谣言,需保持清醒头脑,善用官方平台交叉验证。
安全之盾:守护个人隐私如同守护家门。警惕网络钓鱼、设置强密码、定期更新软件、谨慎授权权限,都是构筑个人数字堡垒的砖石。
伦理之思:数字世界呼唤责任意识。拒绝网络暴力、尊重知识产权、警惕算法偏见、理解数据权益,在虚拟空间同样需恪守文明准则。
跨越数字鸿沟,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
数字化洪流中,老年群体常感力不从心:复杂的界面、移动支付的担忧、虚假信息的困扰……“数字鸿沟”成为横亘在部分老年人与便捷生活间的真实屏障。
一位天津社区老人曾感叹:“孩子给买了智能手机,点开屏幕密密麻麻的图标,就怕按错了扣钱。”这并非孤例。政策层面,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》将弥合数字鸿沟列为重点,倡导建设“老年友好型”数字社会。
赋能之路:携手提升素养
提升数字素养,需要全社会协同:
个体践行:保持学习热情,善用“国家老年大学”线上课程、“科普中国”App权威资源,或参加社区数字培训,逐步掌握常用功能。
家庭反哺:年轻一代需付出耐心,主动帮助长辈跨越数字障碍。就像小时候父母教我们认字一样,如今我们应成为他们探索数字世界的引路人。
社会托举: 政府、社区、公益组织、科技企业需共担责任。推广界面简化、开发语音助手、开设“银发课堂”、组织志愿者服务,都是温暖而有效的支撑。天津网信办联合多部门开展的“银发”智能服务普及行动、市科协“科普星期三”数字技能社区讲座,以及天津科技馆定期举办的智慧助老公益课程,正是本地化、接地气的积极实践。
面向未来
数字素养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必修课。提升数字素养,意味着在数字浪潮中不仅能站稳脚跟,更能优雅前行,主动驾驭技术红利,规避潜在风险。
拥抱数字文明,提升数字素养,是通向未来的通行证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在奔涌的数字浪潮中,成为从容优雅的弄潮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