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的农业,大家会认为就是种植和养殖,广义的农业,或者说有时候我们私下提到的“大农业”,是指包含“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”这几大块的产业,其中“农、林、牧、渔”从字面上就能理解是什么含义,那么,这个“副”是什么呢?今天这篇3000字的笔记就讲讲这个话题,如下。
当清晨的餐桌上,你端起一杯香浓的牛奶时,可曾想过那些被精心加工后的牧草、秸秆饲料,正是奶牛营养的重要来源?当你穿上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,是否知道棉籽榨出的油脂早已悄然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?当你在乡村旅游带回一件精美的草编手包,又是否意识到它源于田间曾被焚烧的麦秆?这些看似平凡的“配角”,正是农副产业无声却强大的力量——它将农业生产的“边角料”与“剩余物”,转化为财富的新源泉,更孕育着独特的乡土文化与匠心传承。
一、农副产业:农业宝藏的深度挖掘者
农副产业,是指以农业生产的主产品(如粮食籽粒、水果果肉、原木主干、畜禽胴体肉等)之外的剩余物、副产品为原料,通过物理、化学、生物技术或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加工处理,从而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新产品的产业活动。其核心在于对农业资源的**“吃干榨净”** 与梯度利用,实现价值最大化。
-
**原料来源广泛:**涵盖所有农业主产之外的“剩余”:
-
**种植业:**作物秸秆、稻壳麦麸、果皮果核、棉籽菜籽饼粕、蔗渣、薯渣、林木枝条锯末、落花落叶...
-
**养殖业:**畜禽粪便、羽毛、血液、骨头、内脏、皮张(初加工阶段)、水产下脚料(鱼鳞、内脏)...
-
**食用菌/林下经济:**废弃菌棒、林间杂草藤条、坚果果壳...
-
加工形态多样:
-
**物理初加工:**粉碎、压块(秸秆燃料/饲料)、脱绒压榨(棉籽油)、干燥(果干/干花)。
-
**生物/化学精深加工:**发酵(沼气/有机肥)、提取(木糖醇/香精油/果胶)、酶解(蛋白肽)、合成(生物基材料)。
-
**手工技艺加工:**这是农副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形态! 运用编织、雕刻、缝制、纺线等传统或改良手工技艺,将原料转化为特色产品(草编、竹器、藤艺、土布、果壳雕刻、羽毛画等)。
-
产品体系丰富多元:
-
**食品与饲料:**米糠油、麦麸膳食纤维、豆粕饲料、骨粉肉粉、果渣饲料、菌糠饲料。
-
**工业原料:**生物质能源(颗粒燃料、沼气发电)、活性炭、天然纤维(麻纤维、椰棕)、生物基塑料(PLA)、造纸原料(蔗渣浆)。
-
**医药与化工:**植物提取物(药物成分、色素、香料)、动物源性生化制品(肝素钠、胶原蛋白)。
-
**肥料与基质:**各类有机肥、生物有机肥、育苗基质(椰糠、菇渣)。
-
**环保与建材:**秸秆板材、稻壳灰水泥添加剂、可降解包装。
-
**手工艺品与日用品:**这是农副产业的文化与实用价值体现! 草/柳/藤/竹编制品(篮筐、席垫、家具、装饰品)、棉麻手织布、特色皮具(合规皮张)、果壳/木雕工艺品、天然刷具(棕刷、高粱穗扎扫帚)。
简而言之,农副产业是农业生产的**“第二战场”**,是变“废”为宝、点石成金的“魔法师”,它不仅延伸了农业的价值链,更赋予了农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美学。
二、农副产业: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支柱
发展农副产业,其价值远不止于经济效益本身,它对于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具有多重战略意义:
- 点废成金,大幅提升农业综合效益:
- **开辟增收新渠道:**过去被丢弃或焚烧的秸秆,如今可加工成饲料、燃料、板材、编织品,每亩能为农民增收数十元至数百元。一头猪的血液、内脏、皮毛等副产物经过加工,价值可提升数倍。特色手工艺品更因其文化溢价,实现低值原料的高值转化。 据估算,我国每年产生的各类农业废弃物超40亿吨,若有效利用,潜力惊人。
- **降低生产成本:**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加工成的饲料(青贮秸秆、豆粕)、自产有机肥,显著降低种养成本。
- **增强产业韧性:**在主产品市场波动时,副产品的多元化利用为经营主体提供了风险缓冲和额外收入保障。
- 绿色引擎,守护乡村绿水青山:
- **破解“处理难”:**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、畜禽粪污直排、果蔬尾菜堆积、林果枝条乱弃等长期困扰农村环境的顽疾,从源头上减轻污染压力。
- **资源循环利用:**构建“资源-产品-废弃物-再生资源”闭环,是发展循环农业、低碳农业的核心。研究表明,每利用1万吨秸秆替代燃煤,可减排CO2约1.5万吨。
- **保护土壤健康:**有机肥、基质等的还田利用,增加土壤有机质,改善结构,提升地力。
- 就业蓄水池与人才孵化器,繁荣乡村活力:
-
**现代化加工环节:**收集、运输、初加工、精深加工、设备操作、质检、销售。
-
手工业环节:**尤其重要! 编织能手、雕刻师傅、纺线织布艺人、手工作坊主、手工艺培训师、电商运营(销售特色手工艺品)。这些岗位门槛灵活**,特别适合农村留守妇女、中老年劳动力和返乡青年。
-
家门口的多元岗位:农副产业创造了大量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:
-
**孵化新业态:**催生了秸秆经纪人、粪污处理服务队、家庭工坊、乡村文创工作室、农副加工品电商等新业态。
-
**留住与吸引人才:**为掌握传统技艺的匠人、有创意的新农人、懂经营的返乡青年提供了施展舞台。
- 产业融合器与文化载体,延伸价值链与软实力:
- 接一连三:是连接第一产业(种养业) 与第二产业(加工业)、第三产业(文旅、电商) 的关键纽带。
- **提升硬实力:**通过精深加工和手工技艺,创造独特产品(高附加值提取物、特色手工艺品),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附加值。
- **彰显软实力:**以农业副产物为原料的手工业,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。 它们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印记和故事性,成为发展乡村旅游、体验经济、打造地域品牌(如“XX柳编”、“XX竹艺”)的核心资源,提升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认同感。
-
三、农副产业:机遇与挑战并存,未来可期
当前,农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:
- 政策强力驱动:“乡村振兴”、“绿色发展”、“循环经济”、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”、“秸秆综合利用”、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”等战略持续加码,扶持政策涵盖财政、税收、用地、技改、品牌建设等。
- **技术创新加速:**生物技术、智能装备、精深加工工艺不断突破;同时,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新性转化与现代化设计赋能,也为其注入新活力。
- **市场需求升级:**对绿色、有机、健康、环保、有文化内涵的产品的需求激增;文旅市场对特色手工艺品的需求旺盛。
- 模式日益成熟: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+手工艺人”、“区域收集处理中心”、“种养加文旅融合”等模式提升组织效率。
然而,挑战同样不容忽视:
- **收集储运成本高:**原料分散、蓬松、季节性强的问题依然突出。
- **技术与工艺适配性:**需研发推广更经济、实用、适合分散化场景的技术;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断档、生产效率、现代审美适配等问题。
- **产品市场竞争力:**部分产品在成本或性能上竞争力不足;手工艺品需解决标准化与个性化、量产与匠心的平衡。
- **产业链协同与利益联结:**各环节衔接需更紧密,确保原料稳定供应和收益公平分配,尤其要保障手工艺人的合理收益和知识产权。
- **标准与监管:**需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产品质量、安全、环保标准,同时建立手工艺品的品质认证和溯源体系。
四、把握农副产业的黄金时代
农副产业绝非农业的“边角料”生意,它是盘活农业资源、提升产业效益、保护生态环境、促进农民增收、传承乡村文化、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柱和关键突破口。
对于广大农业从业者、合作社、手工艺人而言:
- **转变观念:**树立“全身是宝”的资源意识,特别珍视传统技艺的价值。
- **关注政策:**善用各级扶持政策(含文化产业、非遗保护政策)。
- **对接创新:**引入先进技术;同时,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、电商、文旅的融合创新。
- **探索合作:**通过合作社、联盟等形式抱团发展,共享资源与市场。
- **坚守品质与文化:**严把质量安全关,深挖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,打造有灵魂的品牌。
政府、科研、企业需合力在技术研发推广、基础设施(含手工艺传习所、展示中心)、市场培育、政策保障、标准制定、技艺传承与创新设计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。
麦浪深处,轰鸣的不仅是收割机,还有秸秆打捆机的节奏;村舍院落里,飞舞的不再是废弃的麦秆,而是巧手编织的金色丝线;养殖场旁,堆积的不再是污染隐患,而是滋养沃土的有机肥原料;林果之下,落花与残枝正悄然转化为下一季的芬芳能量——农副产业,正以最质朴也最富创造力的方式,将田野中曾被忽视的“边角料”,熔铸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与文化丰碑。
这无声而深刻的变革提醒我们:真正的农业智慧,不仅在于收获饱满的果实,更在于懂得如何让每一寸土地、每一份产出、每一种智慧,都焕发出最大的价值与光彩。农副产业,正是这种智慧在当代最生动的实践。